如何对抗虚构的记忆,提升认知能力

玩聚 2025-6-10 186 6/10

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的记忆常常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对过去的回忆可能会出现集体扭曲,这种现象被称为曼德拉效应。今天,我们将探讨记忆的脆弱性,以及记录的重要性,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周围的世界。

曼德拉效应的名字来源于南非前总统纳尔逊·曼德拉。许多人错误地记得他在1980年代就去世了,实际上他是在2013年去世的。这一现象引发了人们对记忆的思考:我们的记忆究竟是如何形成的?为何会产生如此广泛的错误?

记忆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录像机,它更像是一个剪辑师。我们的脑海中不断拼接着碎片,形成对过往经历的回忆。然而,这些记忆并不总是准确的。许多人可能会对一些著名的文化符号产生错误的记忆。

思想者这座雕塑,他的手到底放在哪里呢?

皮卡丘的尾巴是不是有一块黑色呢?

心理学家Elizabeth Loftus(伊丽莎白•洛塔斯)通过一系列实验,揭示了记忆的重构现象。其中一个经典实验是关于“走丢”的虚构记忆。Loftus招募了一组参与者,并从他们的家人那里获取了关于他们童年经历的信息。在这些信息中,有三段是确实发生过的经历,而其中一段是完全虚构的,内容是参与者在5、6岁时曾在商场中走丢,感到害怕并在一位老人的帮助下找到了家人。

参与者在接下来的几周内被要求回忆这些经历,并写下他们的记忆。对于不记得的部分,他们可以写“我忘记了”。结果显示,大约四分之一的参与者相信自己确实经历过在商场走丢的事件,并能够回忆出具体细节。例如,有人描述了自己如何在玩具区迷失,甚至“记得了”老人的样子。

这一实验表明,通过暗示,虚构的记忆可以被植入人脑中,参与者对这些记忆的确信程度高得惊人。这一现象突显了记忆的可塑性和脆弱性,提醒我们要对自己的记忆保持警惕。关于错误记忆,我们可以看下她的演讲《记忆的虚构》。

我们自以为在回忆,其实可能是在回忆的基础上创作。小时候以为老师针对你,长大才知道对方可能连你名字都记不住;你坚信某次争吵里你是理性的,其实在别人的记忆里,当时你就是撒泼的那个。我们的大脑对事实毫无忠诚,它忠诚的是“这样解释得通”。

这就解释了一个俗语:好了伤疤忘了疼。

这个机制保护了我们,但也困住了我们。

正因为我们的大脑具有这种特点,人类在经过六千年的文明发展后,已经锤炼出许多操控他人记忆的技巧,以前是三人成虎,宗教式的洗脑。现在则是反复宣传达到目标。娱乐圈总是用这种方式炒作。能解二元一次方程就被称为“学霸”的明星;能一口气记住五个非常有规律电话号码就算“好记性”的明星。

危害更大的,则是短视频。短视频对我们认知的杀伤力为何如此强大?

这并不是因为短视频肤浅,而是它悄悄地摧毁了我们的记忆系统。

短视频往往只呈现事情的片段,缺乏完整的背景和深度。这种碎片化的信息使得我们更难形成深层次的记忆。

短视频通过快速的节奏和强烈的情感刺激,容易导致我们对信息的理解变得肤浅,缺乏反思。

长期观看短视频会导致大脑习惯于快速消费信息,降低了我们生成深层记忆的能力,最终导致对重要信息的遗忘。每个人都成了只有几秒钟记忆的小金鱼。

这是认知毒瘤的终极形态:你不是被洗脑了,你是根本没有脑可以洗了。最后你会发现,你什么都看过,但什么都记不住;你有和别人一致的各种观点,但都是被引导的判断。

为了抵御这种信息的冲击,记录变得尤为重要。通过记录,我们可以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,避免被碎片化的信息影响。具体做法只有一个字:写。或者说,记录。

记录,在这个大部分人只看不写的时代是一种防御,保证思考深度的基础。手写、录音、定期长文表达,哪怕只是记日记,都是在捍卫自己的认知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。

- THE END -

玩聚

6月26日16:38

最后修改:2025年6月26日
0

非特殊说明,文章内容整理自互联网。

共有 0 条评论